多彩的民族節日
三月街:
時間為每年三月十五到二十一日,始于唐代永徽間,初為觀音廟會,以祭祀觀音為主。明代發展為觀音市,以集市貿易為主,并舉行賽馬活動。明嘉 靖《大理府志·市肆》記載說:“府觀音市,在城西校場,以三月十五日集,至二十日散,十三省商賈咸至,昉于唐永徽間,至今不改,以民便故也。”民國初年, 仍以集市貿易為主,改稱三月街,時間不變,“各省及藏緬商賈爭集,官署遣戍卒衛之”。解放后,為了豐富人民群眾的生活,三月街除保留傳統的賽馬活動之外, 還增加了民族文藝匯演和民族體育比賽活動。1991年1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并根據云南省第八屆人大常委會議批準,將“三月街”定 為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民族節,時間由6天延自7天(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節日期間,開展各種民族文娛體育活動。屆時身著民族盛裝的各族男女群眾打著霸王 鞭,敲著金錢鼓,載歌載舞歡度民族節。全國各地和國外的商賈賓客從四面八方匯集到三月街交易各種物資和觀光旅游,三月街上人山人海,盛況空前。三月街除保 存傳統的藥材和大牲畜市場外,新辟了洋人街和地方民族食品一條街,擴大了地方各特優新產品的市場規模。同時,舉辦燈展、花展和射弩、秋千、賽馬、劃龍舟、 民族歌舞等文體活動。使三月街獨具地方民族特色。
葛根會 :
時間是每年農歷正月初五,地點在大理古城北門外的文筆村。此會相傳始于唐代,民國《大理縣志稿》載:“初五日,城西北三里三塔寺游人如蟻,留連勝境,倘佯 登眺,襟抱豁然,有賣春酒、燒豬肉、生螺黃、生螺螄、涼米線,供人瞰啖醉飽與薄片葛根者,故俗稱葛根會云。”此會以交易葛根和游覽三塔寺風光為主,同時有 名小吃供人享用。葛根是產于大理地區的一種藤本植物,其根塊含有大豆黃酮、淀粉、異黃、葛素等,有壯陽生澤、健脾開胃的作用。是日從文筆通向三塔寺的街道 兩側都是賣葛根的攤子,上擺葛根、砧板、菜刀和土堿。凡趕會的各族群眾都要購買葛根,賣者將葛根切成片售給買者,買者就用葛根沾土堿食用,并把葛根帶回家 中,供家人食用。吃過葛根之后,人們就成群結隊地游覽三塔寺,直到下午,方各自散去。
松花會:
又稱龍華會,時間是每年農歷正月初九,相傳這天是玉皇大帝的圣誕,這天大理地區的各族人民群眾都要到當的玉皇閣朝拜玉皇大帝。其中以巍山玄龍寺和大理中和寺的松花會最熱鬧,白族群眾都要去游覽玄龍寺和中和寺,燒香許愿,祈求吉祥,賞景觀光,盡情娛樂玩耍。
白族接三公主:
時間是每年農歷二月十三日,始于南詔時期。據史籍記載,南詔時期,白子國酋長張樂進求把王位禪讓給烏蠻細奴羅時,為保持和烏蠻蒙氏部 族的友好關系,同時把白蠻女三姑娘給細奴羅為妻,并于每年都到蒙舍川(今巍山)接三公主回大理過節。后來三公主逝世后,大理白族群眾在巄山于山建三公主 殿,于每年農歷二月十三日到這里舉行祭祀活動,并按生前習俗接三公主回大理過節。
每年農歷二月十一日,大理地區的白族群眾身著白族盛裝,按時到達巄山于山舉行念經和朝拜三公主的紀念活動,并和當地彝族群眾舉行聯歡,打霸王鞭、打 歌和對唱調子,于十三日凌晨用白馬馱著從三公主身上換下的白族服裝(表示接三公主),接三公主回大理參加繞三靈等節日活動。他們打著紅旗,吹著嗩吶,敲鑼 打鼓,邊走邊唱白族調子,他們更是歡天喜地,認為這一年大理壩子就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繞三靈后,他們又將三公主送回巍山。這個傳統的民俗節日,從南詔至 今,年年如此,歷久不衰。1978年以后,因受條件的限制,接三公主時已不用白馬,改為用人背三公主的衣服來代替白馬,節日儀式和隆重盛況依舊。
花朝節:
時間是每年農歷二月十四日,這一天大理古城的各族群眾,家家都把自己的盆景花木擺在門口,搭成一座座精美的“花山”,供人觀賞。古城及城郊 的居民和農民身著盛裝走出家門,到大理古城各條街道逛花街,賞花景,文人墨客就此吟詩作對進行贊譽?;ǔ澥加诿鞔駠洞罄砜h志稿·社交部》記載: “十四五等日為春會,又名太平會,即古者鄉人儺之意,各街爭勝陳列古玩,并以花木之嘉美者,磊集花山為點景之助?!?/span>
繞三靈:
又稱“繞山林”、“繞桑林”、“祈雨會”,白語稱“觀上覽”,意即游逛山林或園林,是大理地區白族人民農閑春游和祈雨的一種活動,也是白族 男女青年通過春游建立感情的一次活動。時間從每年農歷四月二十三到二十五日,共三天。屆時洱海周圍的白族男女老少濃妝淡抹,聚集到大理古城北門外的三塔 寺,排成若干長蛇隊伍,各有一位領頭人。繞三靈的各隊伍,前面是兩位盛妝的老人,合扶一枝柳樹或竹子,上掛紅彩和葫蘆,一人揮牦牛尾帚主唱,一人甩著花手 巾打渾,一路唱“花柳曲”,唱詞內容豐富和幽默,后面是長蛇般的隊伍,有吹樹葉的,有吹奏笛子的、嗩吶的,有彈三弦和月琴的,有手搖扇子唱白族調子的,有 男有女,互相對唱。再后面是數十對打“霸王鞭”、“金錢鼓”、“雙飛燕”的隊伍,邊歌邊舞,向前游逛而行,依次繞三靈。第一天先“繞”佛都崇圣寺,然后順 蒼山腳“繞”到喜洲鎮慶洞村的神都本主廟,跳唱娛樂一夜;第二天“繞”到洱海邊的河矣仙都金龜寺,跳唱娛樂一夜;第三天順海邊“繞”到馬久邑本主廟,祈求 本主保佑,然后各自散去,行程前后30多公里。繞三靈始于南詔,史籍均有記載。白族學者趙甲南《詠繞三靈》竹枝詞概括了繞三靈的歷史和盛況。該詞云:淡抹 濃妝分外艷,游行手執霸王鞭;咚咚更有金錢鼓,且舞且歌為飄然。欣逢四月最清和,簇簇游人此日多;六詔遺風今尚在,諸君莫笑是夷歌。紅男綠女喜春游,山麓 海濱繞一周;廿四已過人影散,歸家返道事田疇?!袄@三靈”被稱為白族“狂歡節”。2006年6月,“繞三靈”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 一。
火把節:是中國西南許多少數民族都過的一個傳統民族節日,時間一般為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以彝族和白族過得最隆重和認真。大理地區的白族過 農歷六月二十五日,彝族過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節日這天,各村寨都要豎一把大火把,在上面插上寫有“五谷豐登”、“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等吉祥語言的大 小升斗和五色彩旗,掛上火把梨、花紅等水果和包子饅頭。天黑前,各戶都要扶老攜幼繞大火把,求吉平安。大理以蒼山中和寺的大火把為先導,當此大火把點燃之 后,大理壩子中各村寨相繼點燃村中的大火把。各處燃放大火把時,人們聚集在大火把下,爭搶掉下來的升斗、水果、包子、饅頭等,相傳搶到升斗有早生貴子和吉 慶之兆,吃了大火把上的水果、食物,不會生病。觀看過大火把之后,各家各戶的小孩耍玩小火把,并在大人的帶領下,到田邊園內用火把驅逐害蟲,還在火把上撒 把松香,以除害避邪,直至火把燃盡為止。耍完火把之后,各家聚會吃水果和食物。晚上睡覺時,婦女和小孩要用一種搗爛的“鳳仙花根”包手指頭,第二天即把指 甲染紅,傳說是以此紀念鄧賧詔主皮羅邆的妻子柏潔慈善夫人,象征忠貞的愛情。大理地區的火把節歷史悠久,一說始于漢代,是紀念阿南夫人的;一說始于唐代, 是紀念慈善夫人的;一說是紀念古代戰爭勝利的,眾說紛紜,各說其是。根據史籍記載,火把節屬于火崇拜,火把節古稱“新火節”,因為火是光明的象征,代表理 想和希望。其始于時間,應在古代部落時期,古代先民取來火種,重新生火,目的是為了除舊布新,讓火永不熄滅。記載大理火把節最早的史籍是元代李京的《云南 志略》,是書《諸夷風俗》條說:“六月二十四日,通夕以高竿縛火炬照天,小兒各持松明火相燒為戲,謂之驅禳?!爆F今大理古城火把節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